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

2023-11-15 本站作者 【 字体: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毕摩诵经牧师(来自互联网)

毕摩:大凉山之谜

文/图:郭先伟

西昌采风任务结束后,我们立即前往美姑县。

美姑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距西昌170公里,大凉山腹地。据说这里美女多,所以取名“美姑”。

虽然西昌是凉山州的州府,但它是一座有山有湖的美丽城市。但和冕宁一样,除了火炬广场,没有民族元素和民族风情,还是令人沮丧的。当地文化部门的同事告诉我,美姑县是保留彝族元素最多的县,尤其是“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代表。

所以对美姑之旅充满期待。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2)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3)

这一天,汽车在横断山的巨大褶皱中上下蜿蜒了4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美姑县城。

县城在山麓,海拔2000多米,面积不大。城市依坡而建,规划局促,街道陈旧,房屋新旧,一个现代城市的风格在这里并不明显。难怪这里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11月才退出贫困县序列。尽管如此,城市里不时闪现着穿着彝族服饰、戴着彝族建筑符号的人们,让我眼前一亮:终于看到了一丝彝族色彩。特别是参观了县文化馆的彝族文化展览后,觉得来这里采风应该是值得的。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4)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5)

果然,第二天,县文化馆的一位彝族民俗专家(彝族人)带我们去山里参观了神秘的“毕摩”。

从县城到半山腰,专家示意停下来,然后上来一个裹着黑布从包头右上端垂下的长锥形发髻,穿着“察尔瓦”(羊毛毡)和“伊诺”的服装(俗称“大裤衩”),还有一束络腮胡子(彝语叫“子提”,也叫“英雄发髻”)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6)

我眼睛一亮:毕摩?

专家回答,正是,正是,他是今天的表演者之一。

突然,车里有一种神秘感。

我事先做了一些功课,对毕摩有所了解:

“毕摩”是彝语,意思是“背诵经文的师傅”。他是彝族宗教的牧师,是沟通人与鬼神的中介,是彝族的大学者,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

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的宗教职能包括主持祭祖、治灾治病、择日占卜等仪式。文化功能是整理、规范、教授彝文,抄写宗教、哲学、历史、天文、医学、风俗习惯等。可以说是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彝语是彝族人民至今使用的瑰宝,据说是毕摩创造的。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8)

据专家介绍,毕摩在彝族中的地位是非常神圣的:任何人只要戴上圣帽,手持圣扇,背上圣卷,会背毕摩家谱,就可以在彝族地区的任何一个村落,任何人都不能干涉。如对毕摩有干扰或伤害,应按易规定处理。

听到这里,我不禁对车里的毕摩佩服不已。

你好,彝族的半人半神智者。

有意思的是,汉族的巫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基本消失了,彝族却顽强地保留了这种古老的文化。美姑甚至自称是毕摩文化”的故乡。不得不说,这是中华文明的幸运!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9)

一个多小时后,汽车爬进山里的一个山沟,停在一个农民面前。迎接的是4个穿着和之前毕摩一样衣服的人,其中一个是这家的主人,介绍说另外3个是外地的毕摩。在五位毕摩的欢迎下,我们一行人鱼贯进入主人家。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0)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1)

从小院进入正房,瞬间被惊呆了:纯彝族木榫榫卯结构的房屋宽敞明亮,门楣、窗台雕刻精致,宽敞的厅堂两侧有五张被窗帘遮住的神秘长沙发。墙上挂着神帽、神扇、神签管、祈祷袋(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没用)。右边地上有三块耳石,火堆欢快地燃烧着,烟雾随着气流从屋顶流下。许多彝族元素和文化符号呈现在我们眼前,令人惊讶。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2)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3)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4)

短暂休息后,两个毕摩开始吟诵。只见他们端着酒碗,边喝边唱,迈着神秘的步子,缓缓转身,表情安静,气氛肃穆。不懂彝语的人安静虔诚地看着,默默努力揣摩着它的真谛。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5)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6)

唱完了,场地换到屋外的坝子,五个毕摩一字排开,开始唱诵,没有动静,只有歌声。声音浑厚朴实,深沉神秘,曲调流畅,简单易记,一吟三叹,迂回反复。虽然听不懂歌词,但从曲调中还是感觉有点鬼魅恍惚,深不可测。曲调至少有两个声部,音色均衡和谐,给我们很大的惊喜。据说毕摩的唱诵可分为讲唱两种形式,仅唱颂就有20多种。这种模式随着仪式场合和经文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既深奥又神秘。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7)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8)

接下来是铠甲舞表演。一人持矛,一人持长刽子手,另外两人辅助。他们一边唱着,一边舞着刀枪,劈砍,刺戳,缓缓前行,简洁有力。随着圣歌的结束,这两个人把他们的矛和剑扔向远处。

感觉他们的表演好像都很矜持。比如甲胄舞的词汇过于简单,身体节奏感不强,舞蹈元素太少。带队的车女士是一位舞蹈专家。她告诉我毕摩只会念经,不会跳舞。跳舞是“ Suni ”(一个巫师)的功能。苏尼人做事时手持羊皮鼓和铃铛,极具彝族舞蹈色彩,是彝族舞蹈的源头之一。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19)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20)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21)

中午,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吃饭。碗里摆满了肉、酱豆腐、蒸土豆、荞麦粑粑等食物,其中的肉是主人宰杀了一只三四十斤重的小乳猪做的。专家告诉我们,这是彝族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临走时,主人坚持要把猪头给我们,说这也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拒绝。我们又一次感到惊讶和尴尬。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22)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23)

大凉山神秘的毕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坚定守护者,为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民所敬仰,成为彝族社会中一个超越阶级和家族分支、贯穿古今的神秘群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活化石,今天没有继承。

在山里,我终于看到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虽然毕摩今天只给我们展示了一点点“彝族文化”。

(第五集凉山彝舞之风)

——2023年10月、12月,西昌琼海

注:毕摩:郭先伟,《大凉山》神秘作者(图24)

作者简介:郭先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