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孤独的城市!辽宁废弃小城,最高峰时有几万人,现在只剩下十几个老人。
2023-11-14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夏季创作比赛#
这里曾经有很多人,被称为“小上海”,现在却冷清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子,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灯火。这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矿务局大窑沟煤矿,一个因煤而兴,因煤而衰的小城。
2006年底,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矿务局正式宣告破产。和矿务局一起消失的,还有大窑沟煤矿,当年的驻地。高峰时,这里住着上万名煤矿工人和他们的家人,灯火通明,一片繁忙,但现在到处都是空房子,偌大一个居民区,只有十几个老人不愿离开。一个小镇的孤独,似乎是整个东北的缩影。
南票位于辽宁西部,葫芦岛西北部。1958年,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成了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南票矿务局。1960年,南票矿务局建成投产,距离正式宣告破产还不到50年。这50年从辉煌走向衰落,就像整个东北发生的事情一样。
这个时候矿务局建好,正是中国第一批工业企业得到苏联援助的时期。南票矿务局是否有苏联援助的影子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矿务局建成后,这里将成为煤炭的天下。
从地下挖出来的煤源源不断的运到其他城市,促进了其他城市的发展,却把南票的地下掏空了。南票这个名字最初来自清政府。据当地人说,乾隆皇帝抛出了两张““龙章””(即现代意义上的采矿许可证),朝阳北一张是北票,朝阳南一张成了南票。
1905年,广东人在南票成立通裕煤矿公司,挖了20多年,1928年被奉天矿务局接收。““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被日本人夺走。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挖掘出来的煤炭成为日本侵略者继续推进侵略战争的资源。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它才归还给中国人民,并于1958年重建了现代化的煤矿。1960年矿区建成后,这里仿佛是一个黑色的世界。地上全是巍峨的景山公园,空气中充满了煤的气味和颜色。连路边沟里的水都被煤染成了黑色。
这是一个煤的世界,但是本地用煤的地方不多。这些煤炭,几乎覆盖了整个陆地,用火车运到其他地方,送到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发电。几十年来,从南票煤矿挖出的煤大部分都被运到了外地,支撑着其他城市的发展。
南票矿务局下辖10多个煤矿。蜿蜒的隧道在地下延伸很长一段距离。随着越来越多的煤炭被挖出来运走,这里的地下逐渐被掏空,大面积的采空区导致地壳不稳定。整个地区都有巨大的地质灾害。
在那个讲究奉献,提倡全国一盘棋发展的年代,南票地区可以说是掏空了自己的身体,支撑了其他地方的发展,但短暂的繁荣过后,却迎来了长期的孤独。
当时,曾经热闹的小镇主要靠人力挖煤,所以矿区聚集了大量的煤矿工人及其家属,南票矿务局所在的大窑沟煤矿也不例外。
最高峰时有22000多名煤矿工人及其家属,还有10000多名退休老工人,总数超过30000人。大窑沟因此非常热闹,学校、医院、商场、公园、体育馆、娱乐中心,城市里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20多年前,南票商厦落成,成为当地最热闹的购物中心。虽然名为“商厦”,但实际上只是一栋三层建筑,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一楼卖各种食品,二楼卖日用品和娱乐,三楼是服装和家居。
商场虽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给当地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晚上或者周末,这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作为一个小镇,大家都在矿区工作,很多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彼此都很熟悉。
商厦对面是当地著名的西山公园(现改名为九龙公园),是南票人平时休闲的最佳去处。以前人们不知道广场舞的时候,晚上的公园是大家纳凉的好地方。没有下矿的工人来到公园休息,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这是一幅美丽的街头画。
后来广场舞兴起后,老人们开始在公园广场跳舞,还有人练交谊舞和太极拳...从早到晚,各种各样的人唱歌,我出现在这里,一个小公园在整个城市的生活上留下了印记。
煤矿工人住在矿区提供的房子里。从最初的平房到后来的楼房,矿工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富裕。四五层的楼房整齐划一,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半山腰。这座因煤而兴的小城,逐渐迎来了它辉煌的巅峰。但辉煌过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孤独。
如今,落寞的空城从辉煌走向落寞,从交通走向空荡的建筑,南票矿区的繁华落幕,仿佛一夜之间。都说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跟你打。
自1960年以来,南票矿区一直在地下持续挖煤。到了21世纪初,地下的煤炭已经基本被掏空,煤炭产量越来越低,整个矿区已经走到了尽头。地下掏空后,为避免塌陷等地质灾害,南票矿区地下全部充水漂浮。
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矿工经历了一波下岗潮。到2006年,南票矿务局宣布破产。经历了一波下岗的矿工这次彻底失业了。留在矿区没有前途,地质灾害依然存在,人们也在陆续搬离这里。
2015年,南票矿务局驻地被改造成棚户区,剩下的还住在这里的矿工集体搬到了40公里外的钓鱼山。整个矿区只剩下几十个不愿意离开故土的老人,还在坚守。
曾经整齐的建筑,现在只剩下框架,门窗早已被拾荒者拆走卖钱。原本整洁的住宅大院,如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在人们搬走的这几年,自然植物又成了这里的主人,侵蚀着每一寸可以生长的空间。
以前人来人往的小区,现在已经没有声音了。夜晚灯火通明的小镇,已经变得漆黑一片。如果不是有建筑还屹立在这里,这里似乎从来没有过人类的痕迹。可惜大型建筑孤零零的矗立在这里,虽然框架完好,但也只能废弃。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还能隐约看到主人当年生活留下的痕迹。卧室、厨房、客厅都有不同的印记,记录着主人当年的生活习惯。现在,全镇只剩下十几个老人了。等这些老人老了,整个小镇就彻底回归自然了。
也许几十年后,这些建筑会因为日晒雨淋和植物的生长而倒塌,人类的痕迹会被大自然逐渐抹去。小镇的寂静,就像是整个东北的缩影。
人口外流是东北三省这片富饶黑土地的缩影。因为靠近苏联,这里曾经是建国后中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仿佛是为重工业而生。随着国家的发展,曾经辉煌过,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经济的衰退,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东北三省人口接近1.1亿。但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东北三省人口只有9800多万。这意味着,10年间,东北三省人口减少了11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瑞典或葡萄牙人口的全部消失。
东北三省人口大量外流有几个原因:
第一,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三省以其迅速发展的工业和肥沃的黑土地吸引了周边省份的人前往东部。后来其他省份经济发展之后,东北吸引力下降。随着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曾经东游的人的子女开始在家乡寻根。这就是近十年来很多东北人回到山东的原因。
第二,东北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模式也给东北带来了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东北的思维一时无法转换,经济发展与沿海其他省份尤其是南方省份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萧条没有机会,人口流失是必然结果。
三是受东北气候环境影响。东北纬度高冬季长,气温极低。漫长的冬季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活动,经济活力不足。争取更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人不能留在当地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惜东北老矿区、老工业区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海参崴港可以作为中国东北的出海口,陆路和海路都可以。虽然振兴东北任重而道远,但路在咫尺,所以卷起袖子加油干吧,东北振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