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如今人们陷入了萧条。玉门古城到底怎么了?
2023-11-15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远处是巍峨的祁连山,油河穿城而过。残破密集的建筑,诉说着这里曾经辉煌的故事。这就是玉门古镇,铁王曼晋西的故乡,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城。
离开嘉峪关后,我们将继续沿着河西走廊向新疆进发。下一站是玉门,分为新城和老城。我觉得玉门老城区更能展现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所以自然会先去玉门老城区寻找它曾经辉煌的痕迹。
玉门的石油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早在1937年,就有专家来到玉门,发现有许多油花石,油苗涌出。经过两年的探索。
1939年,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建初在老君庙就在我们眼前挖到了中国第一口名为老君庙1号的油井,使玉门一夜之间名扬海内外。从此,这个生活在西北的蛮荒之地变得热闹起来。
整个抗战时期,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可以说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矿解放。新中国也非常重视石油的开采,向玉门派出了大批石油工人。他们不怕寒冷,不怕辛苦。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洞穴是他们刚来玉门时挖的。其中最著名的洞穴是王进喜。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52年底,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到14.26万吨,成为新中国最大的油田。
在老玉门城西侧,至今还保存着最早的玉门一号井,因为就在老君庙旁边,人们习惯称之为老君庙一号井。在这里过油河,还能看到当年石油工人挖的窑洞。
1959年,这里产原油14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玉门油田就肩负着““ 3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院,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
玉门石油工人先后转战大庆、南下四川、奔走长庆、进入柴达木、转战吐鲁番,先后向全国各地油田输送骨干10万余人、各类设备4000余台套,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玉门从一口油井发展成了油田,人口涌入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据当地人说,玉门在1992年后似乎变得更加繁荣了。多年不变的石油工人工资开始上涨。工人们有更多的钱花在娱乐上。老城区遍布歌厅、舞厅、网吧、棋牌室,还有三家电影院。我们走进玉门老城区后,发现这里的娱乐场所真的很多,而且都是很有时代感的建筑。
这么繁荣,为什么现在这么萧条?这也是资源城市必然的命运。
2000年后,玉门油田石油产量降到最低,油田办公和生活基地迁至酒泉市,玉门市迁至玉门镇。几乎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只留下一座孤独的老城。
如今的玉门老城区,八九十年代的一切似乎都停止了。道路两旁的破烂住宅区大多已经荒芜。偶尔有几户因为工作原因在这里住过,整体看起来很萧条。
玉门老城区功能非常齐全,有职工医院,有职工食堂,今天这里还有很多石油工人。还没到吃饭的时候,食堂附近还是人山人海。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元素,保留了过去的影子。
玉门产油量减少,玉门油田总部迁至酒泉。现在从玉门老城区到酒泉有通勤车。据他们说,六天休四天的人很多。有的人上班时还住在老城区的老房子里,但总的来说,居民稀稀落落,显得冷清。
旧城区大量房屋无人居住,公共建筑已停止使用。在时间和沙尘暴的共同作用下,它们正变得日益荒芜和破败。部分建筑已经从墙上脱落,斑驳中不难看出这里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