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老了,“ ”能吃什么?

2023-11-15 本站作者 【 字体:

记者/驻实习记者/于、

编辑/宋建华

岳老人正在把鱼切碎,以便吞咽。

衰老缓慢而不可逆转地进入人体。比如30岁的时候,你的肌肉量会达到分界点,逐年增加的趋势会停止,开始一点点流失。不运动,蛋白质的供给跟不上,60岁以后损失率会增加。80岁时,可能会失去大约30%的肌肉...而吞咽和消化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肌肉。

随着年龄的增长,吃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障碍。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据研究,75岁以后,约50%的老年人会出现进食困难。

因为腰间盘突出,或者摔倒一次,可能就不能自己买菜做饭了;牙齿脱落和咀嚼能力下降,即使是切片蘑菇也特别难以下咽;胃液和肠液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也会减弱。稍微有点辣味的青椒可能会让你去医院;同时,神经功能的衰弱会使人无意识的饥渴,体内的营养物质进一步流失...这些其实都对老年人的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真正的问题是,人老了,就乖乖地接受了很多东西不能吃,于是就少吃,甚至不吃。老人们不再喜欢谈论他们喜欢吃什么,他们应该吃什么,而是如何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来。

一位70岁的老人,发现自己血糖偏高,于是几乎完全放弃了甜食,包括含有各种微量元素的水果,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馒头。被子女批评没营养时,老人反驳说“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吃的。这个年龄应该考虑什么营养?”

我们通过“吃”来认识衰老,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应对衰老后越来越明显的关于吃的问题的方法。一组数字可以进一步说明其重要性:20多年前,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1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4.2%,203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亿——这是我们父母的现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老了,“ ”能吃什么?(图1)广东惠州朱慧丽老人爱心餐厅

老了,“ ”能吃什么?(图2)

“吃”这种老生常谈的小事。

8月16日的北京,最高气温34℃,阳光落在72岁的老奶奶身上。她真的很想吃一袋她年轻时常吃的北冰洋冰淇淋。去年夏天买了两次,今年她没吃,纠结了十几分钟。我还是忘不了。“吃完肚子还要吃好几天乳酸菌才能转”。

她吃饭时必须格外小心。去年因为吃了一点辣的青椒,大便不好一个多星期,用了凯赛露也不好。她以为肠道有炎症,吃了一个多星期的消炎药还是没有效果。后来去医院检查。原来肛门里有几个硬块。痔疮手术是很多年前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肛门周围的肌肉没有了,排便经常失败。吃点刺激的东西会带来更大的负担。所以,这一年她很小心,“不要再去医院”。

上午11点遇到高奶奶,她刚散完步,在小区门口的长椅上休息。2007年,老伴去世,她搬到了北京通州,一个有电梯的小区。一开始,她并不习惯。她安慰自己,“你要享受孤独。想干嘛干嘛,至少看电视没人抢你”。然而,更要命的是,这十年来,大部分时间,她都是一个人吃饭。

朱慧丽见过很多这样的孤独。她在广东惠州经营一家老人公益“饭堂”,为周边乡镇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她发现,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虽然妻子去世后还能做饭,但很多人真的不想做”,好像一个人没有希望了。还有一些老人根本不会做饭,只能吃面包充饥。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张兆峰告诉记者,““老年人共病””的现象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疾病影响老年人的进食量和欲望。多种疾病并存意味着多种药物,药物也会导致食欲下降,身体机能下降。正如朱慧丽所观察到的,老年人越来越普遍的抑郁症也影响了老年人的饮食。

高奶奶饭桌上的热闹,只有周末儿子儿媳来了才会出现。只有在这一天,她会准备几种不同风格的烹饪。她一个人的时候,一天吃两顿饭,早上馒头和牛奶。午饭时,她想出了一套不复杂但能抗单调的方法——把不同的菜混在一起,炒一盘“杂菜”。

做菜难吗?“还好,”,高奶奶说,“饭不熟,所以只是拌菜之类的。”某种程度上,做饭成了她抗衰老的武器。然而,现实困难不容忽视。十几年前腰椎脱臼手术后,她很难长时间站立。人老了精力不够,“天太热不想做饭(饭),”天冷不爱动。

精力和体力的损失,岳-何鄂在66岁时感受更为明显。今年2月,她患了腰椎间盘突出,像生孩子一样“ ”的痛。疼痛从胯部沿着左腿蔓延到脚底,只有躺在床上才能稍微缓解。60岁以后,弯腰洗菜、选菜超过五分钟就会腰酸背痛;十分钟又是一个节点,一定要抱膝一会儿。她的眼睛看不清了,切菜也越来越容易了。另外,她常年洗菜洗碗都起水泡了,十指都是细细的伤口。这种疼痛在55岁时达到顶峰,只能靠几副橡胶手套来抵抗。

我小的时候习惯买菜做饭。面对衰老,它甚至成了危险的隐患。

四年前,岳在菜市场湿漉漉的地上踩到了一片菜叶,双手来不及撑地,膝盖重重地磕在了水泥地上。过了五六分钟,她站起来,忍着痛去买菜回家。回到家,膝盖肿了,儿子带她去医院。电影显示膝盖骨有裂痕,所以我必须在骨头上打两个钉子。出院后,近一个月,她的膝盖无法弯曲,只能直着走。

对于何月娥来说,50岁吃饭成了挑战。那一年,她换了整整一排假牙,花生和排骨不能吃,连肉稍韧的鸡肉都咬不动。96岁的婆婆只剩两颗牙了。岳只能把鸡胸肉切成细丝,让婆婆等它软了再咽下去。

60岁以上,就正式成为中国的老年人。但很多像月娥一样的老人,还在为老年人打理一日三餐。

胡水琪已经70岁了。老伴去世后,他陪着百岁老母,在广东清远农村生活了20多年。2022年冬天,吃完饭,妈妈有了一个特定的愿望。第一天想吃馄饨,第二天想吃肠粉,第三天想吃很软的雪梨...胡水琪骑了好几天的车到镇上,20分钟路程不算远,但他自己常年痛风,关节酸痛,腿脚不方便,来回都要赶时间。

胡水琪每天花三个小时做饭。做好饭后,他要用剪刀把食物剪成小块——妈妈的牙都没了,吃东西用的是口香糖“磨”;喉咙也是收缩的,经常吞咽困难。你总要伸长脖子叹气几声“啊”啊”才能通气。

他发现母亲越活越像“老小孩”。很多时候她喊饿,其实她很贪吃。他会买麦片、面包之类的软食当零食,满足妈妈的饥饿感。在老人菜市场,他真的没有更多的选择。

在中国,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关于吃是一个迫切关注的问题,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未来?

老了,“ ”能吃什么?(图3)十里堡社区食堂提供的每周菜品和价格

老了,“ ”能吃什么?(图4)

老了去哪里吃饭?

事实上,为了应对老人吃饭问题,2016年前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推广“社区食堂”。随后几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农村也为老人设立了“ ”食堂。有的街道、社区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承担运营,有的是慈善公益项目。

近年来,“社区食堂”也经常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十四五规划”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和老龄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食材可追溯、安全卫生、价格合理的标准化社区老年食堂,还提出要重点补齐农村和远郊地区餐饮服务短板。2023年7月,商务部等13个部门制定了关于建设“1/4小时便民生活圈的文件,其中也提到要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餐饮服务网络。

记者一度随机走访了北京的几家社区食堂,了解他们是如何为老人提供餐饮服务的。

8月18日,上午10点,距离正式开饭还有一个小时,十里堡社区的老年食堂里,有十几位80岁以上的老人在等着“放午饭”。

相比一些只准备盒饭的社区食堂,自助菜有十几个,9元10元不等。来吃饭的人中,最多的时候刷老年卡的有40多人,附近上班、送快递的也会来吃饭。大多数老人会自己做饭带回家。如果他们吃不完,他们会在晚上加热,一天都不用开火。

他们也接送货单,一单6元,包装箱算1元。但是包括厨师在内,食堂只有四个工作人员,所以一天最多只能送10单,而且要到12点以后。在此之前,他们必须招待那些吃得好的人。

豆瓣社区的老人饭堂隐藏在二环的胡同里,四通八达,从附近两条胡同步行不超过五分钟。2019年曾短暂开放,后因疫情关闭。一个月前重新开张了。餐厅工作人员介绍,在寻找老年餐厅的供应商时,街道明确要求少油少盐少糖,也会定期检查。

记者来到食堂时,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一起吃饭。他们反复念叨,与其下来找乐子,不如一个人在家吃饭。二环内对使用明火的餐厅要求很高,食堂不能现场做饭。每天只能从公司承包的另一家老年餐厅运100份盒饭,到12点半基本卖完。目前他们因为吃饭能力有限,只在中午营业。

这个小区的老年食堂面临更多的实际问题。小区里有900多名回族居民,占居民总数的17%,所以接到了开清真餐厅的要求,但是负责餐厅日常经营的只有两个服务人员和一个餐饮人员,而且不是回族人。一位工作人员说,上一个供应商被投诉是因为餐饮人员不是穆斯林。如果他们要开一家清真餐厅,需要准备一套只炒正宗菜肴的灶具,回族的厨师、服务员、配餐员。这意味着更高的人力成本,目前很难满足。

我们走访的几个社区食堂都是对年轻人和社区外的人开放的,很多老人对此表示了质疑。食堂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只有面向社会,(食堂)才能活下去,菜品才能多样化,服务才能更好。如果不对外开放,盈利达不到持续经营的标准。

距离高奶奶的小区约300米,是通州区华业东方玫瑰小区的小区食堂。但她几乎没去过那里。“一切都像电视上看到的大食堂。我已经在那里吃过了。款式很多,可以自己选。我也可以和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这家店只有四五桌四人的空间,周一到周五中午才供应老人餐。同时也是一家提供家常菜的开放式餐厅。对于高奶奶来说,其他时间家里有“的东西要准备,”的,她干脆不去了。

15元是这里老人的一顿饭,一荤一素加主食和汤。这是大多数社区食堂能做到的:让老人有饭吃,保证荤素基本搭配,更细致的营养配比还做不到。如果提前在小区预定,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便宜2块钱。老板说他们正打算针对不同的疾病做营养餐,但价格会超过40元才能盈利。虽然已经有很多人来咨询,但如果真的要做饭,她还是有顾虑:这么高的价格,有多少人会买?

老了,“ ”能吃什么?(图5)朱慧丽的爱心餐厅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服务来支撑。

老了,“ ”能吃什么?(图6)

一家爱心餐厅辐射16个村,两个社区。

广东惠州的朱惠丽为帮助老人吃饭提供了另一个样本参考。她40岁了。7年前,她关闭了村里的农场,开了一家爱心餐厅。下午3点,朱慧丽终于从爱情餐厅的事务中抽离出来,开始讲述关于这家餐厅的故事。

2016年,一位老人来农场吃饭,提出了很多要求:食材剁得很细,不要放太多油,要清淡。老人让朱慧丽想起了已经去世七八年的爷爷。原来人老了吃饭这么不方便。她第一次有了“想让老人吃饭方便,”的想法,很快付诸行动,一直坚持至今。爱心餐厅服务300多位老人,80多岁的有200多位。

从做饭开始,朱慧丽就打算让老人吃到饭,吃到营养。餐厅每天会准备六菜一汤,保证高蛋白菜品。每餐都是五谷杂粮的组合,保证老人即使只能吃100g,也能抵得上300g的营养。

如果悦-何鄂来到朱慧丽的爱情餐厅,她就不用因为没有足够的咀嚼能力而失去这部分营养了。在这里,芸豆、花生、莲藕等硬的食物会被蒸得很软,或者磨成粉,在做饭、做汤的时候放进去。山药、芋头、木耳这些可以帮助排便的食物,会经常出现在菜单上。朱慧丽发现,即使把蘑菇切片,有些人也咬不动,于是用机器把蘑菇和胡萝卜捣碎到饺子馅的程度,以保证食材能进入老人的胃里被吸收。

10: 30,菜做好后,爱心餐厅的助食行动开始。他们会在11: 30开始送餐前,把饭菜送到更多的老人手中。

每天将有4条路线,12名送餐人员,辐射仲恺区下辖的16个村和两个社区。最远的地方,往返18公里,他们会开车。如果近一点,骑电动车。

朱慧丽解释说,一条路线之所以需要三个人配合,是为了在帮助老人的同时,照顾志愿者的权益。包括路上的交通安全,还有去老人家里的保护,都要有第三方在场。

饭盒,都是精心设计的。一般力气不大的老人用的一次性饭盒有两种,方便打开。对于手脚比较强壮的,提供保温桶,每人两套。老人们吃完后简单打扫一下,然后拿回去清洗消毒。

经营这样一家完全免费的爱心餐厅,除了政府每年的资金支持和社会捐助,更多的是依靠志愿者。后厨18名志愿者支持300多位老人就餐,其中包括6位固定“银龄宝宝”。朱慧丽说,起初,这些60多岁的人只是来吃饭的。后来觉得不收钱,家里也没什么事,也就自愿了。还有一些是家人朋友带来的志愿者。忙的时候,送餐工程会发布招聘信息,很多正在放假的初中生、高中生也会报名。

从一个个人的爱心行为开始,一步步规范,爱心餐厅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注册的、官方认可的慈善组织。一年365天,除了水电,几乎不间断。

现在越来越多的街道办发现很多老人需要送饭,联系朱慧丽。有的离得很远,实在照顾不了。朱慧丽想,能不能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的资源。他们把食物送到社工站,再由社区的志愿者统一送餐,既省时又省钱。但这不是她一个人能做到的。

他们也没有能力针对不同的疾病配置营养餐。朱慧丽说,这需要专门的人员,食材也可能是专门买的,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果能把老人饭堂里真正的有机食材全部用上,那就更差了。朱慧丽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他们目前能做的只有“如果奶奶吃不了土豆,再给她一盘”。

采访中我们发现,在解决老人吃饭问题上,家庭之外,还是靠社区和农村老年食堂。而且他们能做的还很有限。这不足以实现“健康老龄化”。

在2015年《全球老龄化与健康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老龄化定义为“发展和维持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和功能发挥的过程”。

健康老龄化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让老年人过上有质量、有功能、有尊严的生活。“表示我虽然生病了,但还过着正常的生活。我的身体、营养、心理、运动能力都不错,精神状态很饱满。”张兆峰教授说,这一切的前提一定是你身体健康。如果你吃,你会吃得健康又有营养。

老了,“ ”能吃什么?(图7)我国75岁以上老年人贫血率达17%,反映出老年人普遍营养不良。

老了,“ ”能吃什么?(图8)

为4亿老人做准备

饮食、疾病和健康往往互为因果。在目前的疾病和死亡类型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居首位。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说,这些病中的“,除了癌症,其他病都是吃”。

邻国日本,早在1995年就正式进入了轻度老龄化社会。在老年人的饮食方面,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

日本有完整的老年人食品体系,以低糖、低脂、低盐、高蛋白为标准,会推出许多有益于骨骼健康、关节肌肉健康、抗衰老、提高免疫力、改善三高以及改善视力、认知和口腔健康的产品。

他们根据长期食用护理食品的方便性制定了相关标准,根据硬度、粘度等指标分为四个等级:易咀嚼、用牙龈可压碎、用舌头可压碎、无需咀嚼。日本乳企也推出了一款针对高血压人群的酸奶,具有降低高血压、抑制餐后血糖升高、抑制中性脂肪增加的三重功效。它在日本已经卖出了2亿瓶。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医疗食品上,我们也在努力做到营养和口味的平衡,包括咖啡、草莓、香蕉、抹茶、玉米汤等十多种口味。

而且日本老年食品从业者非常重视老年人的感官体验。他们的即食食品不仅尽可能贴合食材的原味,还努力还原形状以降低即食食品的接受门槛。他们希望老人也能正常享受美食。

在日本,食物分配由政府、志愿组织、食品和物流公司协调,服务于需要照顾的老人、吃饭做饭困难的老人、精力充沛、生活没有困难的老人。他们可以将熟食或食材直接送到老人家中,也可以集中送餐服务,将需要吃饭的老人聚集在一个社区服务站,为他们提供午餐。

目前食品品类在国内还停留在老年食品市场,以保健品、奶粉、芝麻酱、麦片等为主。,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

张兆峰告诉记者,事实上,中国在老年人营养行动政策方面已经不再落后。2017年有“国民营养计划”,2019年启动“健康中国”行动,其中一项就是老年人健康行动。2021年,中国营养学会正式发布了食用食品团体标准,规定了食用食品的定义、种类、原料要求、加工要求、技术指标和标签要求。他认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尽快出台老年食品国家标准,推进营养立法,让企业更有信心进入老年食品市场。

陈指出,在鼓励社会和企业力量进入老年食品领域的同时,政府必须加强监管,特别是在健康和营养方面。

这也是很多老年人最看重的部分。一位即将步入老年的58岁阿姨说,她也向往便利,包括预制菜的概念。她感觉非常好。唯一担心的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是什么?”她和爱人都有退休工资,不考虑价格,“甚至40元一斤的猪肉都可以接受。但是你要告诉我,这个猪肉是一年半自然放出来的,不是三个月。

陈还提到了社区食堂的开设,这不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也是一个社会饮食,可以帮助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是,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饮食是不同的,老年人的餐厅需要把老年人容易消化的食物做得更细致、更细致。他提到,食堂可以在食物中添加香料和酱料,丰富食物的味道,以应对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味觉和嗅觉退化,增强他们的食欲。

他认为,对于有特定疾病或需求的老年人,除了正常饮食外,提供特殊医疗食品(特殊医疗用途的食品)也很重要,这种食品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具有特定的营养成分,有助于辅助治疗疾病。

想要健康的老去,老年人要提高营养素养。张兆峰强调,家庭也要营造营养饮食的氛围。这需要在社会层面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教育。他提到要把现在非常关注的“消炎饮食”应用到个人生活中。具体来说,多吃蔬菜水果,每天要吃5到7种不同颜色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的摄入量要达到平时主食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多吃海鲜,增加一些丁香、迷迭香、葱、蒜、姜等辛辣调味品的摄入。这些调味品有消炎抗过敏的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我国75岁以上老年人贫血率为17%,农村老年人贫血率接近20%,反映出老年人普遍营养不良。

这也对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兆峰说,应该推出更多依从性高、效果好的饮食模式。“不是说糖尿病,是限制。一方面,限制的效果不好,会导致其他营养成分的流失。更重要的是违背人性,不可持续。

“我想吃有营养的食物。吃不下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张兆峰觉得还是要靠社群。除了为老年人提供食堂外,还要丰富老年人食品的品类,利用现有的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老年人营养小屋,让老年人更容易获得营养食品。

2001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只用了21年,比法国的126年、英国的46年、德国的40年都要短。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4.2%。203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亿,占比超过30%,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是我们父母的现在,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这一天了吗?

【版权声明】本作品版权及其他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神医】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