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纪晓岚怎么死的(纪晓岚死了)

2023-11-23 本站作者 【 字体: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斗了半辈子的纪晓岚和和珅,分别是怎么死的?

和珅

    嘉庆四年(1799)正月十八日,离乾隆去世仅半个月,距和珅下狱也只有7天,嘉庆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知死期已至,不禁悲从心来,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此诗似偈似谣,前两句含义尚明,因为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那时刚好50岁。从权力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深渊,对他来说当然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噩梦。后两句的含义较为隐晦,大概是属于某种诅咒,或者是身后报应之类,只不过是不便明说罢了。

赋诗完毕,和珅悬梁自尽,黯然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是他贪权纳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珅至死,他的富贵梦、权力梦从来都没有醒过。一代巨贪的形象就此定格于历史的长河中。

********************************************

    纪晓岚

嘉庆十年(1805),纪晓岚老死于京城,享年82岁。生前他自撰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纪晓岚死后,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一种相当高的认可。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说他是一代通儒,“胸怀坦率,性好滑稽,有陈亚之称。然骤闻其语,近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这就是说纪晓岚不仅学识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

纪晓岚怎么死的(纪晓岚死了)(图1)

铁齿铜牙的纪晓岚,他最后的结局是哪个样子的?

历史上的纪晓岚在公元1805年因病去世,享年82岁,他的一生都在为文学付出,虽然在朝为官,但是并没有和和珅一样遍地敛财,死后被嘉庆皇帝追封谥号为文达。

纪晓岚,名纪昀,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的官员,他在朝堂上属于文官的典范,并且主持纂修了《四库全书》,和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情形不相符。

纪晓岚生于雍正二年,死于嘉庆十年,终年八十二岁,在清代一朝所有有记载的人物当中属于高寿之人。

纪晓岚的高寿与他的饮食习惯有惯,他的死亡和他的一个嗜好有关系!我们从历史上的文献来了解一下纪晓岚的饮食与他的特殊嗜好。也通过他的作品间接了解一下他的思想。

纪晓岚比和珅大多了,而且由于纪晓岚的汉人出身,地位根本就比不上满人出身,一路平步青云的和珅,更不要说官职以及权力。举个例子来说,公元1776年,纪晓岚还在翰林院里当着清贵的侍读学士,而和珅已经是在帝国权力中枢的军机大臣。

纪晓岚一生著述甚丰,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入主四库馆,惨淡经营了13年,但其编纂的《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主管如此浩大的编书工程,本应受到圣上的信任、重用才是

算是寿终正寝了,他生前是乾隆非常器重的大臣,不仅熟悉政治,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极高,也是乾隆年间有名的大才子。纪晓岚原名为纪昀,聪明好学,博览群书,留下许多著名的集册著作,被后世所崇拜。

纪晓岚怎么死的

病死的。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嘉庆十年 1805年 纪晓岚 82岁 二月初十,病;十四日酉时卒于北京虎坊桥阅故

宅。

对他的评价:

纪晓岚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他曾两次为乡试考官,六次为文武会试考官,故门下士甚众,在士林影响颇大。其主持编修,次数更多,先后做过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人称一时之大手笔,实非过誉之辞。纪晓岚晚年,曾自作挽联云:“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堪称其毕生之真实写照。 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幼年即有过目成诵之誉,但其学识之渊博,主要还是力学不倦的结果。他三十岁以前,致力于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

具体参见:

纪晓岚是怎么死的

根据《清史》记载,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晓岚因病去世。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纪昀的仕宦生涯和学术活动展开在十八世纪中后期,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时期。纪昀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

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多部重要典籍编修。因此,纪昀是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学者。  一生悉付《四库全书》,其《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拓展资料:

纪晓岚故居遗址和墓地均位于沧县崔尔庄镇。其故居遗址座落在沧县崔尔庄村内,今尚存一眼古井。在镇南约四公里北村村南有墓地一座,神道碑和墓碑各一通。

乃为纪晓岚之墓。神道碑碑文是:“皇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纪文达公神道碑”。近年纪氏后人及当地政府部门,正筹化修复纪晓岚墓园及故居展馆和纪念馆。

嘉庆赐死和珅后,纪晓岚最后怎样了?

相信《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一部剧,成为了不少读者心目当中的回忆,里面纪晓岚利用自己的智慧,智斗大贪官和珅,从而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故事,他们两人的下场究竟是怎样的呢?

乾隆晚期,和珅的权力可以说是到达了巅峰,被封为大学士和一等忠襄公,在朝中结党营私的他眼线更是广布天下,然而等到1799年,乾隆一去世,正式掌握权力的嘉庆在15天之后就下达了让和珅自尽的命令,并且抄家获得了将近8亿两白银的资产。

可以说结党营私迫害忠良的和珅落得这种下场,也不算是冤枉了,那和他处处作对的纪晓岚,又受到了嘉庆怎样的对待呢?这里就必须要提到两个人的官宦生涯。

和珅是八旗子弟,他的父亲曾经担任福建的副都统,而在1768年,和珅又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冯氏,因此他的政治生涯更是水涨船高,先是在23岁做了乾隆的贴身侍卫,而在之后就正式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相比之下纪晓岚就要坎坷不少,纪晓岚比和珅大了26年,1743年开始,纪晓岚多次考取功名不中,而到了1950年,纪晓岚因为母亲去世,又守孝了很久,一直到1754年才在殿试上考中二甲第四,从而担任散馆授编修,说白了也就是一个编史书的小官,之后他先是担任武英殿纂修、功臣馆总纂等多个职务,一直到1762年才当了福建的提督学政(类似于如今省教育厅厅长)。

纪晓岚凭借自己的赏识总算得到了乾隆的任用,在1776年,他又出任翰林侍读学士。然而此时年轻26岁的和珅,却已经是清朝的军机大臣了,所以电视剧当中,纪晓岚和和珅斗嘴的名场面,根本是不存在的,当时的纪晓岚职位很难有和和珅正面对话的机会,而且他真要和和珅对着干,恐怕十条命都不够花。但是纪晓岚因为编撰史书有功,最终在嘉庆元年,当上了兵部尚书,总算和和珅有了交集,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产生矛盾,等到乾隆去世,此时的纪晓岚,也已经是75岁的高龄。

嘉庆对他很是器重,在1804年纪晓岚八十寿辰,皇帝还专门派员颁赐珍品,亲朋故吏齐聚一堂,为之祝寿。而到了1805年,嘉庆皇帝又封其为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这也是官阶最高的职位。纪晓岚也算是熬出头了,不过他并没有来得及享受。清史稿提到,纪晓岚在二月十四日就因为自己的哮喘病发作,而病逝于京城的住宅当中,享年81岁。

而嘉庆帝为此悲痛不已,特别赏赐白金500治丧,还亲自作祭文以及碑文,因为纪晓岚“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授予了他“文达”的封号。嘉庆对待和珅和纪晓岚两人的态度,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其中既包括了个人感情上的喜恶,除掉和珅对于嘉庆来说,也是一种政治性的需要。结局也是让人唏嘘。

清代才子纪晓岚怎么死的 一生无好友内心极度抑郁而死(2)

死于忧郁

纪晓岚八十二岁时,因病去世,从年龄来说,纪晓岚无疑是一位高寿者。和同僚和珅相比,纪晓岚有寿终正寝,这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纪晓岚为官期间,经常伴随乾隆皇帝左右。乾隆皇帝得知纪晓岚才高八斗,经常让他作诗写词。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纪晓岚也曾写有无数不少的恭维诗篇。

后人在了解纪晓岚阅历时,发现纪晓岚晚年间极为封闭,常常关门自闭。纪晓岚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一书,讲述了自己从出生算起的故事。生活上基本不和外界交流,内心极度压抑郁闷。晚年时期的纪晓岚,既不能为国家献力,又没有了知心好友,所以他以文章为乐趣,沉醉于写书作诗中。长期下来,纪晓岚身心俱疲,加上年事已高,最终于82岁去世。

历史上的纪晓岚并不像电视剧中“纪大烟袋”,他的政治生活极为波折。乾隆年间大兴文字狱,纪晓岚因此被发配到乌鲁木齐。后来又经过卢见曾案件,纪晓岚深感政治生活的不易。纪晓岚47岁时再被招入朝廷,此时他的心境大不相同。到了晚年间更加闭塞,而后郁郁而终。以上是对清代才子纪晓岚怎么死的全部解析,你了解了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纪晓岚怎么死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