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史迪威事件(史迪威与中国)

2023-11-23 本站作者 【 字体:

孙立人活埋1200名日军,是谣言还是事实?新38师老兵揭开事件真相

抗日战争中,驰骋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多次重创日军,成为抗战 历史 上的一大亮点。

随着近年关于远征军影视剧题材的增多,如《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等等,人们对中国远征军的讨论也随之与日俱增。

渐渐地,在讨论的过程中,为了“扬我国威”,也为了加强“戏剧冲突”,出现了很多添油加醋,甚至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其中尤以网络上的讨论最为严重。

网络上,其中一个流传最广的谣言,就是时任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活埋日军俘虏。

孙立人这位抗日名将的大名,我想只要熟悉抗日史的人,对其都不会陌生。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可以说他都是威名赫赫的,因其出众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加之很善于指挥机械化部队,他被西方军事学家誉为“东方隆美尔”。

历史 学家李敖曾这样评价过孙立人: “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抗日战场上,孙立人屡创佳绩,毙敌无数,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据统计仅在二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就带领着自己的部队,毙敌4万7000余人:第一次缅战时,分别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孟拱河谷战役毙敌2000余人、12000余人;第二次缅战时,在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等战役战斗中,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

面对罪恶滔天,作恶多端,无耻至极的日寇,孙立人那绝对是恨得牙痒痒,欲杀之而后快,只要一有机会消灭日寇,他绝对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淞沪会战时,孙立人就曾用汽油将躲藏在储煤洞中的470余名日寇活活烧死。

或许正因为命丧孙立人手上的日寇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加之孙立人对待日寇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所以这才出现了“孙立人活埋日军俘虏”的谣言。

但是,事实上孙立人虽歼灭日寇无数,可是他却真的没有下令活埋过日军俘虏。

为什么笔者会这么笃定孙立人没有下令活埋过日军俘虏呢?且听笔者为您慢慢道来。

说起“孙立人活埋日军俘虏”的谣言,关于这谣言还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转变,即从杀俘到杀降,从枪毙到活埋的演变过程。

最开始流传的版本并没有出现活埋日军战俘的说法,只是说孙立人下令枪毙日军战俘。

孙立人下令枪毙日军战俘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大国之魂》一书中一篇题为《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在台湾去世》的文章中。

文章中是这样说的:

1943年12月29日,孙立人指挥新三十八师攻占于邦,并俘虏了许多日军。当日军俘虏被带到孙立人的面前,孙立人厌恶地看着他们,没有说任何多余的话,直接就命令身边的参谋: “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去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再俘虏日军,一律这么做。”

之后,曾经到过中国,并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十八师团俘虏,被全部就地枪毙,为曾经在中国战场上犯下的累累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可见,最初的版本,并没有说孙立人活埋日军俘虏,更没有说到底活埋了多少日军战俘,只是说到孙立人命令枪毙去过中国的日第十八师团的日军战俘,“枪毙”和“活埋”两个词语之间的不同意思,不用多说,完全就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词。

当然,这个版本虽然没有说孙立人活埋日军俘虏的事,但却定下了后来所有有关“孙立人活埋日军俘虏”一说中孙立人为什么要活埋日军俘虏的理由——去过中国的。后来所有在述说孙立人活埋日军俘虏一事时,无论怎么变,是时间变也好,还是被活埋日寇人数变也好,唯一不变的就是孙立人活埋日军战俘的理由,那就是这些日军战俘参加过侵华战争。

之后,在第二个版本中,其大致内容与第一个版本大同小异,唯二改变的就是时间和被处决的对象。从原来的1943年12月变成了1942年4月,从日军第十八师团变成了日军第33师团。

当然,这个版本也没有说孙立人活埋了日军俘虏,只是说“1942年4月仁安羌一战结束后,孙立人下令审问隶属日第33师团的日军战俘,并下令凡曾参加过侵华战争的,一律就地处决。”

“孙立人活埋日军俘虏”的源头,来源于接下来的这个版本,即第三个版本。

第三个版本最早出现在《二战中与张自忠齐名的中国将领孙立人》一文,文中第一次出现了“活埋”,并具体到了被活埋的日军人数,及其他更为详细的经过描述。

文章中这样说道:“1942年10月29日,孙立人率领新编第38师占领新平洋。战斗结束后,被俘虏的日第18师团1200余名日军被带到了孙立人的面前,孙立人厌恶地看着他们,短暂思考后,不假思索地命令身边的参谋: “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但凡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正法。从今之后,俘虏一事不要问我,直接照着这个方法去做。”

参谋接到命令后,经过严格的审查,1200名到过中国的,在缅甸会战中投降的日寇被活埋,只有一位叫“山田进一”的下士因是台湾人,且没有参加过侵华战争,得以幸免于难。”

与前两个版本不同,第三个版本不但提到了“活埋”,且也提到了被活埋的日军人数。同时,第三个版本与前2个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日军的定义,前者说是投降的日军,后二者却是俘虏的日军。可以这么说,第三个版本就是第一、二个版本的升级版,从“枪毙日军战俘”升级为“活埋投降的日军”;从没有具体“杀俘”数字升级为“活埋了1200名投降的日军”。

当然,有人会问:你怎么就那么肯定“孙立人活埋1200名投降日军”是谣言,而不是事实呢?

接下来,笔者就从中日两国战争史料,及亲历者的口述来向大家解释为什么说“孙立人活埋1200名投降日军”这件事是谣言。

首先在中日两国的战争史料上,从来就没有“1200名日军集体投降”的记载。

事实上在当时的缅甸战役中,别说是日军投降,就连日军被俘都是很少见的,日军虽然罪恶滔天,但不得不承认,在“武士道精神”的洗脑下,日军作战很是英勇,极其不怕死。一旦撤退,受伤的日军就会主动留下,掩护其他人撤退,之后就抱着自杀的念头,与敌同归于尽。

比如在第二次缅战中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八莫战役。

此次战斗,新38师将驻守在八莫的日军团团包围,每天不间断大炮、飞机轮番轰炸,八莫城区在一个月的轰炸下几乎被夷为平地,城内日军也早已弹尽粮绝。

就在这种情况下,八莫守备队仍然在负隅顽抗,没有一个日军站出来投降。之后,仅存的930名日军在守备队长原好三大佐的带领下,趁远征军松懈之时,突出重围,也无一人被俘。

再比如密支那一战,中美联军以绝对的优势,在掌控制空权,和拥有比日军至少多出四倍兵力的情况下,进攻只有二千多名日军驻守的密支那。原本所有人都认为要拿下密支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谁也想不掉,仅有二千余人的日军密支那守备队居然守住密支那长达70天的时间,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守备队长水上少将就算是举枪自尽也不愿投降。

中美联军攻克密支那后,除了187名没有任何作战和行动能力的日军伤员来不及自杀,被我军俘虏外,其余日军全部被我军击毙,无一人投降。

这次会战是缅甸战役中远征军唯一一次俘虏超过百名日军的战斗。

但是,当时这些日军之所以会被远征军俘虏,只是因为他们完全丧失了战斗和行动能力,且远征军行动迅速,他们猝不及防,来不及自杀,这才被俘虏。

故而,当时远征军在战斗中很少能俘虏到日军,就算有,也是偶尔一两个,这时远征军不但不会杀,反是会将他们当做重要的情报来源来使用,让他们活着,有时候甚至会给予优待。

据时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政治部主任孙克刚所著的《缅甸荡寇志》记载,当时中国驻印军新1军远征结束,统共也只俘虏了323名日军。而据日本官方编修的战史记载,在缅甸战场上,日军“失散、失踪”的官兵只有432人。

想想看,连俘虏日军都这么困难,你就更别说会有1200名日军集体向远征军投降了。

试想,如果真有1200名日军集体投降,最后还被活埋,有可能中日双方的战史上都不记载嘛!日本战史不记载,这倒是比较合理的,毕竟1200名日军不但集体投降,还集体被活埋,这实在是太丢脸了。

但是,为何中国战史不记载,毕竟有1200名日军集体向远征军投降,这可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就算害怕国际影响,不去记载活埋一事,投降一事也总该记载吧!

可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不管是中国官方修订的战史,还是亲历者编著的回忆录,都没有关于有1200名日军集体向远征军投降的记载。

除了史料没有记载,一些亲历缅甸战争的新38师老兵也明确表示“孙立人活埋日军战俘”一事完全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这些老兵强调: “战场上你死我活,如果把正常的作战射击,称作“枪毙”,并且把正在射杀我军官兵的日军,说成是“日俘”,那就是对 历史 的扭曲,是对中国军人的侮辱。”

他这样说道: “第一日本人非常顽强,生俘得很少,所谓活埋更是胡说八道;第二活捉俘虏是会得到奖励的,为了邀功,也不可能这么做;第三为获得情报,任何一名被俘虏的日军都是有很大情报价值的,我们不但不会杀他,还会防止他们自杀,且为了阻止他们自杀,我们常常会把这些俘虏绑在门板上。”

除此,梁振奋还特意强调孙立人是有留美经历的文人将军,他接受的教育,根本就不可能让他做出虐杀战俘这样不人道行为。

此外,一位叫徐文的新38师老兵,在给一位学者的信中,也明确表示孙立人不可能杀俘,更别说活埋1200名投降的日军。

信中,徐文这样说道: “八莫战役胜利后,113团包围的日军阵地却空无一人,团长赵荻被撤职查办。孙军长连夜印了三万份劝降书,说明利害,叫逃脱的日军回来投降,并命令用飞机将这些传单撒到日军很有可能躲藏的地方。这件事说明孙将军是深明国际法的高级知识分子,不是一般的武夫,他是不会做出屠杀,甚至活埋日军战俘这种事情的。”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史料,还是从亲历者的口述来看,“孙立人活埋1200名投降日军”这就是完全子虚乌有的事情。

当然,“孙立人活埋1200名投降的日军”这件事虽然不是真的,但是他在抗日战场上的抗日功绩却是实实在在的,并非是虚妄之言。

首先,孙立人特别会练兵,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少数有着留美背景的军事将领,他对英美军事系统都特别了解,知道他们的长处在哪里,也知道他们的短处在哪里,故而练兵之时,他极善于取长补短,教导新兵学习英美的长处,及完善英美的短处。

抗日战争期间,孙立人二次大练兵,都为中国军队培养出了一支可以与日军硬掰手腕的精兵:第一次在海州练兵,训练出了极其精锐的税警第四团,税警总团的战斗力不用多说,一支能让日军伤亡超过自身的战斗力强悍的部队;第二次在贵州的都匀训练缉私总队,也就是远征军新38师的前身,新38师在缅甸战场上的表现也不用多说,战功卓著,第一次入缅参战时,新38师就打出来了第一次缅战中盟军唯一一次胜利——仁安羌大捷。

其次,孙立人也特别会打仗。1942年4月,仁安羌一战,孙立人就率新38师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军威。4月17日,英军步兵第1师和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陷入粮尽弹缺,水源断绝之绝境,随时都有可能全军覆没。

随后,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紧急命令孙立人率新38师星夜驰援。

18日凌晨,孙立人亲自指挥新38师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进攻,在113团将士悍不畏死、英勇无畏的进攻下,很快便攻克日军阵地,毙敌毙伤自日军中队长吉柳仲次以下官兵1000多人,将被围的7000余英军解救了出来。

此时,被从绝望中拯救出来的英军,个个是泪流满面,冲着新38师,高呼:“中国万岁!”“中国军队万岁!”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第一个大胜仗,也是第一次缅甸战役中盟军公认的唯一一次胜利,大涨中国军队士气,狠狠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让盟军,乃至整个世界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

此次大捷,孙立人以不满1000的兵力,与十倍于我军的日寇激战,在付出阵亡204位战士、伤319位战士,占全团总兵力一半的惨烈代价,最后硬是用悍不畏死的顽强战斗意志击败了日寇,并顺利救出7000余被围英军,打出了二战中少有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由此可见,孙立人具有极强的指挥作战才能,也难怪仁安羌大捷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会在授予他丰功勋章的颁奖词中,这样称赞他: “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可惜的是,这位一位抗日名将最后却因为被蒋介石所猜忌,被构陷“叛变”软禁了长达33年,成为继张学良之后第二位被软禁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晚景凄凉无比。

直到1988年,孙立人才得以冤情昭雪,恢复了自由身。

然而,长期的软禁生活,早已让孙立人的精神和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2年后,也就是1990年11月19日,一代抗日名将孙立人因病去世,享年89岁。

抗战陪都遗迹:史迪威博物馆

史迪威博物馆(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官邸旧址)位于中国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是1942年到1944年间史迪威将军来华居住兼办公地,它早期为宋子文在重庆的行馆,占地面积不足500平方米,是重庆重要的陪都遗迹。平均每年接待美国游客超过3万人。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战、友好往来的象征和中国对外民间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2014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史迪威将军对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并发展中美友谊,1991年10月,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了“史迪威研究中心”,同时在史迪威旧居建立了“史迪威博物馆”。官邸负一楼是当时随行人员居住和存放军械的地方。这里变成了几个展厅。200多幅珍贵的 历史 照片,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展现了“史迪威与中国”、“征战印缅”、“飞虎空军”、“驼峰飞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友谊长存”等六方面内容,记录了史迪威将军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史迪威将军协助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光辉事迹,还看到了他因主张平行援助国共军队而与蒋介石发生矛盾,更看到了他对顾全大局、积极抗日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赞赏。

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年-194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当时马歇尔任该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两人在此结识。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不久又晋升为四星上将。在他的推动下,1944年7月,第一批美军观察组终于抵达延安。因观念和军事指挥权等和蒋介石分歧很大,同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他离开中国时曾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印公路通车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 卓越 贡献,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条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将军因患胃癌逝世,享年63岁,根据他的遗愿,火化后的骨灰撒进太平洋,魂归曾经战斗过的地方。2015年9月2日,约瑟夫·史迪威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942年3月初,刚刚抵达中国的史迪威,立即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国远征军总指挥,指挥中国军队与盟军一道在缅甸进行对日作战。同年5月,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中国最后一条陆上国际通道被切断。为反攻缅甸史迪威于8月开始分别在印度兰姆伽和中国云南整顿训练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并以此作为反攻缅北的主力。1943年10月起,史迪威指挥了第二次缅甸战役。中美联军先后取得攻克孟拱、密支那、八莫等重镇,夺回北缅,打通中印公路的重大胜利,解除了日军对中国的陆上封锁。史迪威本人也以其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反法西斯战士的英名而载入史册。

史迪威是美国军事家,对华友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提出在远东美军从中太平洋、西南太平洋、缅甸、印度支那四个方向对日本作战的战略计划,后来美军除了向印度支那方向没有派兵外,基本按史迪威的战略计划实施,他担任蒋介石参谋长期间建议培训中国军队向现代化发展,他亲自培训的驻印军是国民党军队后来最有战斗力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指挥收复缅北的战役。在政治上反对国民党 的腐败,军事上主张对共产党军队也提供军事援助,结果被排挤回国。

史迪威将军从1942年初在组织缅甸作战的同时,奉命修建从印度利多经缅甸密支那、八莫接滇缅公路到中国昆明的中印公路。该路于1942年11月设计完成,12月10日开始施工。到1945年1月,这一全长约1800公里,穿越众多高山深谷、气候环境十分恶劣、人力机械极度匮乏、日军威胁近在咫尺,被誉为“二战中最伟大的工程奇迹”的艰辛工程,由于史迪威将军的卓越领导和数以万计的中美工程官兵、当地土著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得以正式开通。与此同时,于1944年底开始铺设的中印输油管道也得以连通。中印公路和输油管道的贯通,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陆上封锁,从物质和精神上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中国政府将这条体现史迪威将军“不屈不挠意志”的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岁月易逝,友情难忘。中国人民,特别是重庆人民,对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美国朋友怀有深深的敬意。这份弥足珍贵的情谊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炮声沉寂,硝烟远去,唯有 历史 的友情,我们的记忆长留天地!”

二战中国战区盟军副参谋长是谁?

 约瑟夫·史迪威(JosephStilwell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当时马歇尔任该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两人在此结识。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

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不久又晋升为四星上将。在华任职期间,他充分认识到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来看,都很难依靠国民党去战胜日本侵略者。同时,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的新兴力量,对共产党给予同情。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党实际控制的地区,史迪威极力主张派美军观察组赴延安访问。在他的推动下,1944年7月,第一批美军观察组终于抵达延安。后来的事态表明,此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由于史迪威将军在政治上同情中国共产党,支持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事业,因而受到蒋介石的冷遇。同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1946年10月12日病逝。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条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为纪念史迪威将军,1992年2月14日,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重庆史迪威研究中心。2003年3月19日,纪念史迪威将军诞辰120周年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开馆仪式在重庆外事大楼隆重举行。

在世界史中,“史迪威事件”是怎么回事?

“史迪威事件”:

约瑟夫·史迪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中国的最高军事代表、盟军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和中国训练与战斗司令部司令。作为一个熟悉中国文化并操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将军,史迪威以其为人正直和直言不讳出名。然而更使其闻名的还是他同蒋介石的激烈冲突,以至最后被召回国。

1935年史迪威被任命为美国驻华武官,这一职务使得他能有机会对中国军队的状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和分析。1942年他被任命为中缅印战区美军最高指挥官、东南亚盟军副总司令、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和租借法案对华物资管理人。在史迪威上任伊始,蒋介石对他不断拉拢,以图能从美国争取到更多的授助。但史迪威很快就看透国民党军队之所以在对日作战中节节失利,正是因为其政府的腐败。他向蒋介石提出进行政治、军事上的改革,并建议撤换庸碌的将领,提升一批有能力的军官的建议。他认为,如不这样,就是美国提供再多的军事装备,国民党军队还会继续打败仗。

然而史迪威无法想到的是蒋介石并不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能够打败日本,人的军队,他所要的只是一支能够维持其国内统治的军队。而那些碌碌无为的将军正是蒋介石的心腹。因此蒋介石不但没有采纳史迪威的建议,反而开始对他怀恨在心。1942年7月,罗斯福总统的特使柯里来到中国。蒋介石向柯里来表示了对史迪威的不满,并提出撤换史迪威。

就是这位让蒋介石和其他中国将领感到严厉、尖刻的史迪威将军,在他的士兵中却是截然不同的样子。他时而出现在普通士兵的食堂,与他们共同进餐,时而卧倒在地,教士兵练瞄准。

然而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认识越深,史迪威对蒋介石就越失去信心。同时由于史迪威一再催促并强迫蒋介石进行改革,再加上他开始认识到共产党的作用,蒋介石与他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1944年底蒋介石向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再次提出要求召回史迪威,并电告罗斯福总统。为了不失去蒋介石,不失去中国,罗斯福总统终于下令召回史迪威,由魏德迈将军接任其职务。这就是著名的史迪威事件。就这样,风云一时的史迪威将军,在谢绝了蒋介石授予他的青天白日绶章之后,默默地离开了中国。

以上就是“史迪威事件”的主要内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史迪威事件(史迪威与中国)(图1)

什么是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

42年1月2日蒋介石允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后,为尽快实现罗斯福总统所倡议的设立中美英三国政府代表组织——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的建议,俾加强中美英三国问的进一步合作,于1月4日致电在美国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嘱其请求罗斯福总统遴选其亲信的高级将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联军司令部所属参谋部之参谋长职务;而美国政府也正拟物色一高级将领赴中国协助作战。双方为此一拍即合,后经反复磋商,选定“想象力丰富,灵活多变,自信心强”的美国陆军第三军军长史迪威少将担任此职。1942年1月23日,美国陆军部正式发布史迪威职务的新命令,2月11日,史迪威以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美国援华物资监督、美国政府出席重庆军事会议代表、中国战区与南太平洋战区间联络员的多重身份,偕其参谋人员及部分警卫人员从美国纽约启程赴任,3月4日抵达重庆,开始了在另一国度长达二年零八个月的生涯。

1942年3月8日,蒋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并授命其指挥入缅的中国军队第五军、第六军。但就在史、蒋开始合作的同时,双方在指挥权、隶属关系以及战略战术上开始出现分歧和矛盾,这种矛盾随着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发生、失败更加突出和加深,以致出现蒋介石每提出一个观点,都遭到史迪威的反驳;史迪威也萌发出“要么任事态自由发展,不闻不问也不干涉,要么辞职不干,离开这里”的想法。1942年6月,美国政府决定将原属中国战区、驻守印度的美国第十航空队及美国派遣来华的A一29轻型轰炸机一队调往埃及,这对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失去西南国际通道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也更加加深了史蒋之间的矛盾,双方已从战略战术上的不同与争论,发展到对个人品行的相互诋毁与人身的恶毒攻击。蒋介石不仅第一次表示了对史迪威来华工作的不满,指出美国政府之所以援华物资不多、不及时,完全是史迪威不能及时向美国政府和军方报告与建议所造成,并称史迪威“言行无常,似有精神病状态”;史迪威则指责蒋介石是一个“顽固、无知、满脑子偏见和自负的暴君”。在此情况下,蒋介石第一次萌发出“撤换史迪威”的念头,并命令在美国的宋子文,与美国政府“重新协商参谋长的职权”,同时希望美国方面“最好能主动召回史迪威”。

史蒋之间的矛盾,经中美双方的种种斡旋特别是罗斯福总统行政助理居里的亲自到重庆调解,以及美国对华援助的增加、中美中英不平等条约的废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暂时得到缓和。这以后,史迪威倾其主要精力,于印度和中国云南训练中国军队,并提出了整编军队、清除无能高官、澄清指挥系统等种种建议;与此同时,史迪威还超出意识形态的差异,坚持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方针,主张予国共双方军队以平行援助,同时建议将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数十万嫡系部队用于抗日前线;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史迪威还冲破层层阻力,向延安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的、代号叫“迪克西使团”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从而开启了美国政府、军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先河。史迪威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传统政策,更与国民党所坚持的“溶共反共”政策水火不容,从而孕育着双方矛盾的进一步加深和激化。到1944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大溃败,美国政府要求蒋介石赋予史迪威以指挥中国军队全权的时候,这种矛盾得到总爆发,双方为此反复磋商、争论甚至摊牌,最终美国政府在蒋介石不撤换史迪威中美两国即无法合作的要挟下,从维护美国本身及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出发,于1944年10月19日致电蒋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另委魏德迈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蒋矛盾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结束。10月21日下午,史迪威离开重庆飞昆明,转道缅甸、印度回国,先后就任美国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太平洋战场美国第十集团军司令等职,1946年10月12日病逝于美国。

史迪威来华与史迪威的被召回,不仅是中美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毫无疑问,史迪威将军作为一名正直、坦率、公正的美国军人,在华期间“曾对中国之抗战事业与中美两国人民真正友谊的建立,有过很大的功绩”,被誉为“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

世界十大真实鲨鱼吃人事件 惊险的死里逃生经历

鲨鱼吃人的片段经常出现在电影小说中,现实中其实也有真实案例,大多数人都凶多吉少,很少有人可以留下一条命,不过也是残肢断腿了。其实鲨鱼并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电影中一滴鲜血就可以吸引鲨鱼的片段,现实生活中很少见。

一、罗德尼•福克斯

罗德尼•福克斯是史上最著名的鲨鱼吃人事件受害者,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他的伤势极其严重,但他却活了下来。1953年12月8日,福克斯在猎鱼时,突然被一条大白鲨咬住腰部。他在水中上下颠簸,并且试图挖扣鲨鱼的眼睛。鲨鱼放开了他,但却再度返回。

福克斯用手臂卡住了鲨鱼的喉咙,又猛地把手拽出,胳膊上皮开肉绽。鲨鱼第二次放掉了他,但是却第三次游回来,把福克斯拖到海底。在几乎快被淹死时,福克斯又被放开,最终被救助人员拖到附近的小船上。他的右手和右臂的骨头完全暴露在外,仅手部就需要缝合94针。

他的肋骨、肺部和胃也暴露了出来。救援人员没有脱下他的潜水服,这样做正好裹住了他的内脏,也挽救了他的生命。福克斯在遇到鲨鱼吃人事件后一小时内被送到医院,而且始终没有休克。不可思议的是,他的主动脉并没有受到损伤。在经历了4个小时的手术,缝合了360针后,他活了下来,并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

二、莱斯特•史迪威

十二岁的莱斯特•史迪威成了第一名鲨鱼吃人受害者。当他在和朋友们游泳时,鲨鱼从水下抓住了他。当地人在附近展开搜寻,试图报仇。但是鲨鱼抢先发现了他们。沃森•费希尔不幸被选中。他使尽浑身解数与鲨鱼打斗,4次勉力浮出水面。他最终挣脱了出来,但是右腿上从腹沟到膝盖的肌肉却被鲨鱼完全撕掉。

费希尔在数小时后死亡,成了一小时内的第二名受害者。下游半英里处,有个名叫约瑟夫•邓恩的少年腿部也被咬伤。当鲨鱼试图把他拉下水时,他的三个朋友努力将他拉了回来。最后鲨鱼放开了他。邓恩被迅速送到医院,在那里得到救治。两天后,一头大白鲨在在力登湾被发现。人们将其剖开后,发现它腹内有5公斤重的人类骨肉。 上一页 0 /5 下一页

史迪威事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