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现在的什么官(古代的宰相有多大权力)
2023-11-22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史书上眼花缭乱的官名感到困惑。
每当一个英雄被提拔或降职,他的官名总是让我们感到头疼。这个官职是做什么的?是虚名还是实名?大官还是小官?
就算有人把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给你解释清楚了,没多久我们又全忘了。
为什么?因为80%的人连我们国家今天的公务员职位都不了解,更别说古代的官职了!这里以唐朝为背景,给大家讲清楚一个官僚体系中最大的官员——宰相。
一、总理是个什么官?
说到宰相,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名词,但我敢肯定,就算你翻遍二十四史,也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官职。
为什么?那是因为宰相根本不是一个严肃的职位,而是一个笼统的称呼,指的是朝野掌权的一些大官。
在唐朝,只有两种人可以称为宰相。
第一种:三省吾身?
中书省,老板叫中书令。
尚书省,老大叫尚书领。
存门,老板叫门助理。
其中,因为尚书令的权力太大,而在唐朝初年,一个年轻人在这个位置上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然后当上了皇帝,所以尚书令就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谁坐在上面就像在火上烤一样。
于是,尚书就变得没用了,尚书省的日常事务也逐渐交给了尚书的下属,也就是左右仆从之手。毕竟有两个人可以互相制约。
所以在唐高祖五德时期,宰相基本上指的是三个官员:中书令、门下仆从和左右仆从,一共四个人!对了,左右仆射那一枪,不是念她,念叶。
第二种:兼职总理。
什么?总理还能兼职吗?是的,我可以。
这种情况叫做取其位而代之,也就是说,你本来可能只是某个部门的小侍郎,不是* * *官员,但是皇帝认为你的小同志姿态水平不错,将来大有前途。
于是我给了你一个头衔,批准你可以和三省宰相共商国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你也是一个光荣的唐朝宰相。
这种情况最早发生在贞观时期。起初,动机是李世民同志刚刚登上王位,需要进入国家系统,但总理已经采取。
就算你是新皇帝,想每天当一次朝臣,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至少是表面上的,直接换掉别人。这是丑陋的。
还有就是他们的幕僚官位真的太低了,直接火箭提拔为宰相,难免让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
李世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他也确实找到了一种方法。就是给这些老同志一个“参政”“参政”之类的称号。这样既不会提高他们的官职,又能让他们参与军事。
这相当于打了一个国家的擦边球。
除了提拔秦老朋友的动机,还有对退休老同志的关怀。比如贞观八年,军神李靖退役后,李世民在政治上给了老人“ -2到”的封号。
所谓平章政治,就是谈论国事。综合来看,这个称号的意思是,虽然老人退休了,但你仍然可以每隔两三天来一次门下省和中书省,与宰相们共商军务。
唐太宗垮台后,在唐高宗时代,加封号变得越来越正式。一般来说有两个头衔,第一个是“,第三个是”,第二个是“,第二个是”。
本来贞观年间,唐太宗增加爵位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前做好大臣做宰相的准备,给老干部授予荣誉称号。但是,在唐高宗时期,一旦加上这两个头衔,就是真正的首相了,正式得不能再正式了。
后来到了大历二年,中书令和门客的名字从原来的正三品上升到了正二品,以至于用中书三品加“和”光有点不伦不类。
所以最后唐朝宰相基本统一到“和”。
所以在唐朝,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当朝宰相,其实是看你有没有额外的“和”的头衔。如果没有这个头衔呢?那你不是总理!
你可能会执拗地说:“就算我没有“同书下章级事务”的头衔,我做官还是宰相。”
嗯,你说对了一半。事情是这样的,当初三公确实是宰相,这没有错,但是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在发展的。汉高祖和唐太宗在位时,左右仆从都是正丞相。
但是到了唐高宗,我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如果你四处拍摄,一定要在书上的下三个东西上加“和”。
在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叫窦禄王琴的哥们。他在尚书省当仆役的时候,圣旨里没有写“,这让窦禄王琴感到有些不解。
于是这哥们在家里一直纳闷,我这情况是宰相吗?还是没有?终于,我纠结了。最后,王琴决定不去政府大厅进行审议,这是相对安全的。
以此事件为节点,唐朝官场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左右仆从如果不加爵位,就不准去政务大厅参与国事。
后来就连门下的仆从也没能逃脱恶手,也被抛弃在丞相行列之外。只有书记处书记始终站在宰相的位置上,孤军奋战。
第二,总理府在哪里?
如果你成了唐朝的光荣宰相,你会去衙门办事。什么是政府大厅?
唐朝宰相和秦汉宰相最大的区别是,秦汉宰相是一个人,属于独立制,而唐朝宰相是几个人,属于集团制。
既然是团制,就要一起讨论,这个讨论政治的地方叫-“政务大厅”。
当初省里在门下设立了政务大厅。因为门下省的职能是反驳和奏疏,所以宰相们很容易省去门下的扯皮。为了方便宰相们痛快地骂,门下省了衙门。
后来永春二年,裴炎担任* * *丞相,即所谓的* * *丞相。
裴炎当政时,将衙门迁到中书省。为什么?因为裴炎此时的职位是刺史。
后来开元十一年,张为丞相,将政务厅改为中书门,实际上相当于中书门省与下门书省的整合。此时此刻,我们课本上教给我们的三省六部制已经面目全非。
清理了中书省和门外省后,在中书门这个新机构下,按照《尚书省》六部的模板,设置了官室、军械库、刑室、户室、电脑室,相当于把《尚书省》束之高阁。
这样,原本相互制约、相互分割的三省体制,基本上被张硕合并为一省,结果三省大权都在张硕手里。
而眼下丞相的位置也获得了隋唐* * *的荣誉,这也是为什么张说之后,会有李、杨等人相继执掌朝纲的原因之一。
三、如何处理公务?
一般情况下,* *文件都是由秉笔总理签字,再由其他总理签字,这样才能生效。
到了唐代,* *的公文叫做“堂贴”,地方公文叫做“堂案”,而府堂宰相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处理这些“堂贴”和“堂案”。
如果有些事情处理不了,可以去朝廷和皇帝商量。这是总理的权力。按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拜两省官员、太学国子监、元外郎、太常博士等。,必须每天在郑玄厅朝见皇帝,也就是所谓的“普通参谋”。
后来改为出庭一天,休息两天。宫廷演出结束,官员们退席,吃光禄寺准备的中饭(廊食),宰相可以留下来继续讨论政事。
还有,每月初一、十五,除了正式官员,北京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会议,称为“朔望朝”。
开元以前在郑玄堂举行,开元以后在陈子堂举行。官员们打完了,宰相可以留下来和皇帝商量事情。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对唐朝的宰相制度有个大概的了解,最后补充两个概念。
三公也是宰相,属于正品,但这是虚的,没有实权,基本相当于荣誉称号。如果你被封为三公,恭喜你,你已经被皇帝所畏惧,他在玩弄你。
使节也是宰相,指在地方任职仍担任宰相的人。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时候,我们当地的使节一般都是担任宰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使节”。
猜你喜欢
小柴胡汤从来就不仅仅是感冒药!这四种情况都是可以调整的!
甘油三酯从6.0到2.8,我用了2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什么意思
枸杞,一种日常中药
对联怎么分上下联
放风筝的技巧(图文)
阿胶糕过期了怎么处理
代购是什么意思
尿液发黄,有臭味?还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一定要注意。
八大行星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