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谁生了扶苏(扶苏的母亲是楚国人吗)
2023-11-22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皇帝”。他的形象和事迹经常出现在小说和影视剧中,被后人津津乐道。就是这样一个“永远的皇帝”身上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值得人们去探究,比如他在位期间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的野心;车同轨、书同文的改革措施;而且晚年沉迷于长生不老的传说,他渴望自己打下的山能够万古长青,乐此不疲。
严格来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吹嘘自己的功绩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于是从““三皇五帝””中提炼出““帝””二字,从而自称皇帝,开创了封建时代““帝””的先河。秦始皇为后世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是唯一的“始皇帝”。他希望自己的国家万古长青,没想到却在一秒钟就死了,让人觉得很尴尬。
说到秦二世,就不能不提秦始皇的两个儿子,傅肃和胡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叫傅肃和胡亥。其实隐藏的问题很多。
姓氏的由来,姓氏和姓氏代表不同的东西。要理解秦始皇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取了和他不一样的名字,说起来简单也很复杂。很简单因为傅肃、胡亥、秦始皇都是同姓,傅肃、胡亥只是他们的名字。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这个问题必须放在秦汉以前的环境中分析,才能更好地解释。
与现代社会不同的是,秦汉以前,中国人的名字不是以“姓”流传,而是以“名”排列。这个习惯自然影响了秦朝。当时史书直接点名秦始皇的两个儿子,说明了这一点。
从秦始皇两个儿子的名字可以映射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早期姓氏的起源。中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众所周知,三皇五帝是古代神话的一个时期,当时的人物都是神秘的,被后人流传。
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水平和条件有限,人的平均寿命往往很短。面对广阔的世界,人类觉得自己很渺小,所以往往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时,他们会幻想这是上帝的惩罚或启示。甚至,在他们看来,雷声大雨点小背后有神灵。
在强大的大自然面前,人们选择保护自己,幻想着有一种生物永远保护着自己,比如老虎和熊。在此基础上产生“图腾”。据史料记载,黄帝时期,熊被视为图腾和吉祥生物的象征。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原来的部落已经无法容纳庞大的人口,于是一部分人被分离出来,在外面组成了新的部落。既然有了新的部落,就要给这个部落起个名字,叫“石”。
《子同治建外集》记载:“姓以其祖先所考而统一,姓不以其子孙而分。”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姓,为了让人们记住祖先;石是为了提醒人们记住并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部落。可见,伏肃、胡亥的名字深受秦汉以前姓氏起源的影响,其名字与现代社会的人名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周朝以后,男女有不同的姓氏。周朝是一个延续了800多年的王朝,其统治下的文化也很典型。周朝以后,随着王朝的建立,国家疆域不断扩大,周朝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社会秩序,人民安居乐业。从此,姓氏的实际意义变得不重要。此外,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人们结婚有了很多选择,他们将不再有近亲。于是,以部落为代表的氏族开始瓦解。
氏族解体后,男女姓氏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战国以前只有* * *男人有“姓”和“姓”,女人只有“姓”,即使是* * *出生,可见其等级制度之严格。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其实就是为了秀* * *。比如一个男人既有“姓”又有“姓”,为了区分这个人的身份地位,通过姓氏来判断这个人的地位高低,明白自己是不是来自那个家庭一目了然。而女性则比较简单,只有“姓”,可以据此划分。
比如历史上的* * *皇后秦,她的名字就是“哑巴子”。很明显,“八把子”是她的姓,“八把子”是她在秦国后宫的排名,也就是等级地位,“岳”是她的名字,多是后人结合她的事迹推断出来的。
到了周朝,男“姓”的人数开始增多,周朝实行分封制。当时许多诸侯国都以封建国家为氏,如郑介真名叫纪。因其对周朝统治江山的巨大贡献,封郑帝为诸侯。从此“郑”就成了他的姓,可见他的身份。还有一个人尽皆知,就是屈原。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屈原的姓是“米”,和楚王的姓是一样的。因为他被封为曲笛,所以他自称是屈子。“屈”是屈原的姓。
除了以封地为姓,还有以祖先的文字为姓的,比如孔子。孔子是宋朝君主魏子琪的后代。他姓“子”。后来他之所以以“孔”为姓,源于孔子的第六代孔,由子改姓为孔,才有了今天的孔氏。
后来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战国以后,人们逐渐开始以姓为氏。三国时期,人们开始以姓代姓,最早的姓氏登上了历史舞台。可见,古代社会的人的姓,很可能不是早期的姓,而是祖先改的“姓”。于是,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嬴是他的姓,政是他的名,赵是他的姓。
名字有区别,司马迁也记错了。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秦始皇姓嬴,赵是他的姓,那么根据前面介绍的姓氏演变规律,为什么秦始皇的两个儿子傅肃和胡亥不叫嬴和嬴胡亥,而直接用名字称呼呢?
其实这个会涉及到古人的名字。在古代,名字和文字一直是分开的,直到民国。名字的使用早在《礼记》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礼记》记载,周朝的男* * *生来就有名字,人们直呼其名。他15岁以后,家里人以为他长大了,就给了他一个字,从此和这个字相称。他50岁以后,会与官阶相称,死后会与谥号相称。说起来好像有点复杂,不过还好现代社会没有跟着改这个名字。
据古书记载,姓名的作用是表明自己的地位,地位低的人称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以国名称呼,如,其名为秦,秦为其姓,为其名,穆为谥号。
至于皇帝的儿子,通常在名字前加公子二字,以示尊敬。那么,傅肃和胡亥应该叫傅肃和胡亥,为什么叫他们的名字呢?其实这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司马迁。
众所周知,司马迁作为西汉的一位能臣,用“史家绝唱,”离骚无韵精心编撰了《史记》,对后世人们研究汉以前的历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司马迁写书难免会保留个人习惯。比如他在书中说秦始皇姓赵。其实大家都知道“赵”是秦始皇的姓,司马迁把秦始皇的姓和他的姓搞混了。
但他称秦始皇的儿子为傅肃、胡亥,省略了““公子””二字,间接影响了后世学者对他们的称谓,才会出现现在的问题。
结论:历史的车辙是前进的,方向是客观的。通过分析先秦时期姓氏的变化和含义,我们明白姓氏和姓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代表。姓氏可以追溯到祖先,姓氏是地位阶级的代表,而女性只有姓没有姓。
后来司马迁编《史记》的时候,把姓和姓混为一谈,直接用名字称呼秦* * *的儿子,影响到了近代,才有了今天的问题。如果你还觉得复杂,不妨这样想。按照以前的逻辑,秦始皇的两个儿子叫嬴和嬴胡亥,或者叫子伏肃和子胡亥,其实和现代人的称呼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