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生平及历史评价(觉醒年代胡适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2023-11-22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作者:鬼六
今天是“七七事变”81周年纪念日。朋友圈都在刷死亡求生。从一个害怕法律制裁放弃卖“假药”的二手贩子,到一个亏本卖药坐牢的药神,电影中的永成完成了一次救赎。
这让我想起了七七事变前后的胡适,以及历史进程中的胡适。
胡适的污点胡适一直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有时候,盲目追求自由会让人感到心寒。
1932年上海““12·8·”事变”后,一批达官贵人经常在上海聚会讨论时事,包括顾、朱绍良、梅思平、周佛海、、胡适、、陈立夫等人。当时党政军学界齐聚一堂。
虽然汪精卫不公开参加活动,但周佛海和梅思平都是汪精卫的得力助手。大家都把汪精卫当做“低调社”的精神领袖。这群人在抗战后做出的选择,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这些人不看好抗日战争的前景,认为如果中日开战,中国必输无疑。有人给这个松散的组织起了个名字“低调社”,意在讽刺那些唱高调要抗日的人。你可能想不到,在国家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还有一批中国精英在鼓吹““必死于抗战”、“””的论调。
其中就有我们的胡适先生。
“低调俱乐部会员之所以是”会员,原因很简单。中日国力相差太大,中国肯定打不过日本人。与其被日本人打败后受辱失势,不如和日本人一起建设“新中国”。
以土地换和平的不可思议的计划爆发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蒋介石得知日军10个师团正在华北调动,他预感到日本这次要对中国发动战争了。7月17日,他就庐山卢沟桥事件发表了* * * “最后关头”的讲话和严正声明,指出:
“如果战争结束,那就是不分南北,不分老少。不管是谁,他们都有责任保卫自己的土地,抵抗战争,他们决心牺牲一切。只有牺牲到底,把战争打到底,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蒋介石终于第一次公开表达了中国对日作战的决心。
低调社的权贵们慌了,想把蒋介石的袖子拉回来。
1937年8月,陶希圣、胡适等人给蒋介石写了一封密函,由陈布雷转交给蒋介石。他们向蒋介石提出* * * * *应该“轻敌开战”,但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做最后的外交努力“ ”,因此应该下决心“放弃超出他们权力范围的失地”。
所谓““放弃力所不及的失地”和“””,就是日本人占领的东北三省。
胡适等人的意思是,中国应承认现实,自愿放弃对东北三省的领土主权,以换取日本撤出华北,中日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蒋介石会怎么做?
在第二天召开的国防会议上,老蒋一边介绍陶希圣和胡适的建议,一边冷嘲热讽,无视陶希圣和胡适的“异想天开”自鸣得意。日本人主动放弃东北主权会罢手吗?日本人是这样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吗?
老蒋在日本吃了很多苦,他对日本人了如指掌。
180度的转变,正是胡适等人还在做最后的努力,劝阻蒋介石放弃抗战的时候。日本人早已在上海驻军,叫嚣着要在三个月内毁灭中国。
上海两场战役惨烈的“战役和”打响了。蒋介石没有食言。他调动自己的精锐部队,带着整个生命去和日本人血拼,一寸山河一寸血。80万中国* * *和20万日本精英打了三个月。中国战败了,日本野谈却失败了。
也许正是军人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上海焦土上的鲜血,让胡适看到了国力之外的东西。
1937年9月8日,他离开南京,劝“低调社”的同事们,“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月的战争证明,那天我们太担心了。这个月的战斗至少表明,我们可以对外作战,我们愿意对内作战。这是一个巨大的收获。”
他甚至写信给他的老朋友陶希圣:“战争是战斗的好时机。没必要再讨论了。”
从此,胡适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胡适在《独立评论》中明确表示,“我近年来抛弃了我的不抵抗和平论。”
1938年1月12日,胡适在给蒋廷黻的信中写道,但“似乎没有寄”。1937年9月8日,在告别汪精卫、高宗武、陶希圣等“低调俱乐部的”成员后,他走上了认为“和”比战争难百倍的道路。
抗战爆发后不久,蒋介石希望胡适能以非官方身份赴美,争取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胡适不愿意。他告诉蒋介石,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愿意留在南京,与国家和人民同生共死。作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怎么能逃离战场,流浪海外?蒋介石问他,你不是建议我不能放弃外交,争取世界民主国家支持抗战吗?
胡适以非官方身份出访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等地,51天56次演讲,平均每天一次以上。他让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艰苦抗日,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胡适以一颗赤子之心和实际行动,帮助危难中的国家赢得了海外舆论的支持。次年,中国正式任命他为驻美大使,胡适致力于中国的抗日外交。
胡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他是否已经相信中国会赢得抗日战争?
对于美国的同情和支持的惊人预言,胡适毫不犹豫。
他早年留学美国,深知美国国力强大,中国为了抗战胜利,必须得到美国的帮助。早在1935年战争爆发前,胡适就在日记中预言,中日战争会在三四年内蔓延到“另一个大国”。
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太平洋会发生最惨烈的国际战争,这给了我们翻身的机会,消灭敌人的霸权。.....要想把日军的进攻变成国际大灾难,必须要有中国的大决心。我们试图估算这个“最大牺牲”的极限,首先要下定决心打三四年,打硬仗,失地,毁灭。
后来如胡适所料,日本在中国战场深陷泥潭后,于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最终站在中国一边抗日。
所以,派胡适去美国主持外交使团,其实是符合胡适的意愿的。在美国,他也不遗余力地争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这一点连日本人也看得出来。
1940年10月31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转述了《东京英语日本时报》的评论。这篇评论对美国的GWY在幕后支持胡适大使在北美各地巡回演讲极为愤怒,指责胡适以大使的身份到处演讲,蓄意激起民众对日本的仇恨,将美国引入可怕的对日战争。
这不是胡适在美国的使命吗?胡适去美国不是做一个”太平绅士”“和平使者”的。他的国家需要他去战斗,在外交领域开辟“抗日战场”。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局势大变,战事正按胡适最初设想的那样发展。胡适感慨,“这让我们民族松了一口气,”,胡适当天就想辞职了。
1942年9月,胡适卸任驻美大使,随后主要工作转向学术研究,自称“闲人”。
很多喜欢胡适的人看不起胡适,是因为他参加过“低调社”并一度消极抵抗。
当胡适在1937年8月提出要把”转让给日本换“时,中国民众群情激愤,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甚至有人建议把胡适处死。
你可以说这是胡适的时代错误,但这真的是胡适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国家前途命运进行理性思考后的看法。
但这并不是胡适的全部。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7月,胡适在一次英文演讲中,就陈述了“低调社”反对抗战照常的诸多言论。然而,在他演讲的最后一段,他说了这样的话。
人们说:‘屈辱的和平胜过毁灭性的战争’;是真的。但我们不是理性动物。连我这个20年的和平主义者都相信,如果真的发生战争,我会全力支持。"。
他对中国抗战前途悲观,但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会“”知道什么不该做”““去做”,放下个人偏见,投入到救国的洪流中。中国需要更多,胡适之先生。